第十四屆 台積電

1
555
222
333
111

書寫與生活的真切可能 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 中正紀念堂刻正開展

2022-03-25 00:08  釋俊哲(udn 500輯 文藝視角) 記者/沈昱嘉攝影
 

文化的精髓本就隨歲時而推移,可以深邃廣博、更值得雅俗共賞。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主辦、第14屆「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」甫於上周舉行頒獎典禮,除展現年輕一代學子的學藝有成,現場並展出創意書法教案,讓人看見書篆與生活結合的多樣真切可能。

 

開場之始,蒙古馬頭琴及呼麥吟唱藝術家烏尼德帶來的「黑駿馬」、「贊歌」與「萬馬奔騰」等三首曲目,以低穩、魔性的嗓音,似召喚出人們心底對古老文化的遠古記憶。隨後並有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登台致詞。曾繁城表示14年前一次路過一所中學時看到佈告欄的書法,因此萌生舉辦書法大賞的初衷,也在兩任執行長的努力下,讓比賽一路至今邁向第14屆,更表示今天的同學未來也能有很長的路要走,而書法是整個民族興盛的境界,也很高興歡迎大家來參觀。

 

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(以下簡稱史語所)主任黃銘崇則在頒獎現場帶來一段少有人知的小故事,原來史語所的文物陳列館在過往改建時、曾獲台積電資助,他並以台語俚語「吃人一口、還人一斗」,表達史研所所方的感念在心,更盛讚台積電是一間用積體電路改變世界的公司,卻贊助以手寫書法的比賽,特別具有意義。

 

評審團代表的書篆名家杜忠誥致詞時謙稱,藝術當然有其美感的客觀性,但也有主觀的鑑別力,本次結果充其量是五位評審不同審美觀點下的折衷,一方面恭喜得獎者、另一方也勉勵不如預期者,無須太過在意;他並提出另類觀點,認為要先會篆、才會刻,先有刀法、才有書法,只要能要思慮通神、融會貫通,身體才能被心靈去引導,創作出理想的作品。

 

然而公部門、民間舉辦的書法比賽何其多,但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許峻郎則在接受採訪時分享,大賽有別於公部門多引用的的徵件形式,而是以現場揮豪為特色,同時由於高中正是由青少年轉捩為成人的階段,因此希望讓學子在課業以外有展現自我的舞台。雖然第一屆舉辦時聚焦於書法,但「書、畫、篆印,三者本一體」,因此在第四屆加入了篆刻,同時由於篆刻本身具有較高難度,參賽年齡限制也從高中以上至40歲,可自由參加。

 

而不僅年齡限制與書篆內容靈活調整,大賽每年也聚焦不同主軸,例如2021定調以「解藥」為主題,所以帶領學子前往迪化街,看傳統老藥房的老藥方及舊帳本、也看了眾多渡海來台、前輩書家的牌匾題字作品,讓書篆進入生活,而非傳統的靜態書寫;他並觀察到,甚至有過往曾在比賽中得名的學子,今日都已投入了書篆藝術的教育第一線,薪火相傳、格外令人動容。

 

但許峻郎也認為,「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」並非要讓每個人都成為書篆家,而是希望引人了解書法,例如今年用「老派書寫」來點出書法的趣味,畢竟當代人頻繁使用3C產出資訊,這和過往使用鉛筆、毛筆為溝通工具,刺激大腦神經的方式大不相同,而無論是慢慢寫字、慢慢刻印,可能都會有所獲得,也才是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舉辦的初衷與發心。

 

而本次獲得首獎的同學,分為「行草組」的明倫高中呂淇安、「篆刻組」的台藝大藝術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蔣超凡,以及「篆隸楷組」的台中明道高中的楊翊詮。其中呂淇安並非首次參賽,但第一次以行草參賽便獲首獎,除了其書法為評審評論為「融會多家筆意,開合有度,線條流暢有彈性」,將平面的書法視為立體的藝術,其中也隱藏他對雕塑藝術的熱愛;例如他特別喜愛雕塑大師朱銘的太極系列,充滿明快活力同時他認為書法也可以是立體的,一如本次得獎作品中的「清」字,「當左半側三點水的第三點和右半部的第一筆相連,這筆折上去就從後面變成了前面,我希望有一天能寫出有立體感的書法。」

 

而由第14屆台積電書篆大賞的84件佳作,以及中研院活動及教案的精選作品,全數集結成為台積電書篆大賞的第14屆得獎特展,目前正於中正紀念堂三樓藝廊展出,活動為免費入場直至4月17日為止,歡迎到場參觀。

 

報導全文:https://reurl.cc/ak3YDZ

台積電 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2021